05、第三章、谈骨论筋,科学有理(上)-《东方柔性正骨传真》-tc书屋无障碍扫描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技术表现虽然与中医经典《医宗金鉴》所载不谋而合,甚至有着完全相同的作用对象与手法操作的运动学特征,而且在具体的手法技术上与《医宗金鉴》之正骨八法也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是,在所选择表达的医学理论体系方面,“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从临证需要出发,坚持中医骨伤客观面对筋骨结构的现实与传统,有别于中医理法朴素的哲学表述,在生物力学层面,指向了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结构医学范畴。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对人体结构的重视并非西医学的专利,如成书于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了针对人体结构的明确而具体的论述。《灵枢·经水》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骨度》对人体头颅、躯干、四肢各部骨骼的长短、大小、宽窄均作出了标记。

清道光年间一代名医王清任,于小儿瘟疫流行时,“每日清晨,赴其义塚,就群儿之露脏者细视之”,并亲赴刑场,对行剐刑的犯人脏器诸结构进行仔细观察,“亲见百余脏腑”,详细描绘,“书于图后以记之”,终成医学名著《医林改错》。《医林改错》的英译本在英国《博学会报》上刊载,称王清任为“近代解剖学家”。

中医骨伤医学临床诊疗之疾病,以皮肉筋骨损伤为主,常见骨折、脱臼与骨错筋伤。接诊下手即须“细细摸其所伤之处”(《医宗金鉴》),明了患处结构之损伤状态,“然后依法治之”。或接骨上骱,或续筋合缝,所操持的,全在肢体骨脉筋肉。若不知部位、不识体相,如何临证骨伤?

因此,骨伤医学可以说是中医体系中唯一直面人体筋骨结构的医学专科系统,是与西医学交叉最为显著、最为典型的中医专科。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采用现代结构医学的概念、原理来认识并阐述人体筋骨结构的生理病理变化过程、以现代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播述、对待下法作用的过程及结果。在诊疗过程中、强调操作对象与疗效表现的精确作与可重复作、不仅继承了中医传统骨伤诊疗之一贯件,并与芮医学完全接轨

正如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今小林所言、从西医学角度认识疾病,用用中医的整体性思维,针对疾病或疾病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核心病机去探索有治法,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也是辨证论治的重要补充:这个视角,占代中医曾经尝试过,但终因打不开人体的黑箱而停滞。如今黑箱已经打开,为丰富和深化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遇。

因此,“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成为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必然。

骨结构的立体移位现象理论

手法疗效提高与突破的重要环节,是对相关疾病病因病机认知的深入程度。对病理过程不同层次的认知决定了治疗方法与疗效的深入程度。

在我们人类生存所在的三维空间内,物质结构在机械力作用下发生移位现象,是人们惯常所见的常识。从来没有人会怀疑这种移位发生的可能性,也不会认为有必要去质疑这种移位是发生于三维空间内的立体移位。

然而,当存在于我们人体之内的骨结构因内外力作用而发生移位时,人们看到了骨折的移位,看到了关节平面的错缝、关节的半脱位乃至脱位,却较少能系统、全面地考察到骨结构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后的全过程及其在各方面的表现细节,鲜少去关注骨结构移位时,骨结构上不同部位发生的同时、但不同幅度的移动及其对所在空间环境与相邻结构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例如,创伤骨科对于骨折的整复,其诊疗的常规主体,通常较多地集中在骨折断端的对合关系方面,而受暴力作用后受损骨结构位置发生改变的方面,明显关注不够,漏诊漏治常见,以致患者常留有后遗症状。

骨结构的立体移位现象

存在于人体内的骨结构,如同物质世界中的任何其他固态物质一样,都可能在外力的作用下在我们这个三维立体的空间中发生移动。骨结构移动时,位于其上的构成骨结构的每一个质点都在同时发生移动,不同的质点移动的幅度(线位移)及方向(角位移)依据其在骨结构上的位置与骨结构移动的形态而有所不同。

孟和、顾志华主编的《骨伤科生物力学》言:“力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系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表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发生两种形式的运动,一是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一是物体形状的改变。”

这里所描述的骨结构的移动,可能是目标骨结构相对于人体整体空间架构的坐标系发生的“绝对移位”;或者,该骨结构可能只是相对于其相邻的结构发生“相对移位”。骨结构的绝对移位和相对移位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发生。

在骨结构发生“相对移位”和/或“绝对移位”时,可发生角位移,也可能出现线位移,或两者同时存在。

1.相对移位是指目标骨结构相对于位居下位的相邻骨结构发生相对位置变化,包括线位移和/或角位移。参照坐标系,以相邻且位居下位的骨结构为中心建立,并假设处于该坐标原点的骨结构位置正常。

腰椎滑脱是临床常见的病理性骨移位表现之一,具体可表现为上位腰椎相对于下位腰椎发生向前、或向后、或侧向的相对位置变化。这是在腰椎上发生的典型的相对位移表现。

2.绝对移位是指以人体整体结构空间为参照坐标系,人体所有骨结构都有其合理的正常坐标位置,当人体任一骨结构离开其原本的坐标位置而发生位移时,则该移位为绝对移位。

绝对移位概念的临床意义,在于对人体骨结构整体性移位的判定。如多节段脊椎整体性的旋移、脊柱曲度的异常改变、多节段脊椎逐节发生的纵向压缩性移位(关节间隙变窄)等均属此类。在此过程中,骨结构绝对位移的距离可能是显著的,但其与相邻骨结构间发生的相对位移却可能是非常微小的,或仅发生微小的角位移。

3.骨错缝、半脱位的量化标准田纪钧在《错骨缝与筋出槽治疗术》一书中指出了骨错缝和半脱位的量化标准:

·微小移位:1~4.5mm。

·半脱位:5~8mm。

田纪钧认为,生物力学对关节微小移位最重要的概念,是在软组织损伤的初期阶段(即纤维微破坏阶段),关节的不正常移位就已同时发生。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认为,上述骨错缝和半脱位的毫米级量化标准可能仅是对相邻骨结构间的相对位移状况的部分观察结果而言。我们从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即便是相对移位,相邻骨结构之间的最大移位距离在非骨折、非完全脱位情况下,也可能更长而达到1~2cm,如枕骨与寰椎之间的非生理性相对位置移动。这一方面,不仅临床常见,我们也可以从《骨科学》中寰枕关节测量的相关内容中得到旁证,如枕骨相对于寰椎发生相对移位的测量。

而如果从绝对移位角度来说,则在非骨折、非脱位情况下,骨结构可以发生更大距离的坐标位置的移动,如重度脊桂侧弯患者主弯顶点所在椎体的坐标位置,与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原本应该所在的、处于中轴线上的坐标位置之间的距离差,可长达5~6cm。

骨结构的立体移位病因理论与骨移位相关疾病

1.骨结构的立体移位病因理论

当人体骨结构受到内外力等各种物理性机械力作用而发生相对和/或绝对移位时,会对其具有生物力学关系的相关结构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力学影响,并由此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发生,进而引发相应症状和疾病。这个理论,我们称之为“骨结构的立体移位病因理论”。

2.骨移位相关疾病

由“骨结构的立体移位”病因直接或间接引发的疾病,我们称之为“骨移位相关疾病”。

“骨移位相关疾病”的病因本质是筋骨结构的生物力学紊乱,故“骨移位相关疾病”又可称为“筋骨结构生物力学紊乱相关疾病”。

骨结构的立体移位病因理论,不仅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所依据的主要病因理论之一,也是所有正骨疗法所依据的主要病因理论。骨结构的立体移位现象是本疗法诊疗疾病的出发点。骨结构立体移位后对各类力学相关结构可能产生的各种病理影响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通过手法正骨技术使立体移位的骨结构复归本位,以恢复正常的局部与整体筋骨力学结构,改善或消除相应症状是本疗法设计与实施的主要对象和目标。

在疾病的诊疗上完全忽视生物力学亲乱性病因,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不是医学科学的应有态度。

骨移位现象有关的三个层面

隐藏内容需要您加入tc书屋后方可查看,如您已经是tc书屋会员,请登录后查看。 如还没有加入tc书屋会员,可联系手机 18847444026 咨询。 如您不了解tc书屋,请 点此查阅tc书屋简介



版权声明:

欢迎阅读由 tc 书屋扫描的《东方柔性正骨传真》。本书由小 tc 购得正版后进行扫描,扫描的初衷纯粹是为了方便盲人朋友了解和阅读此书。

在扫描过程中,我们移除了书中的图片,仅保留文字内容。这是考虑到对于盲人用户而言,图片无法为他们提供有效信息,而文字才是能够借助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的关键部分。

若你希望获取本书的完整内容,建议购买正版书籍。我们深知版权的重要性,若我们的这一行为不慎侵害了版权方的权益,请第一时间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定会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在此,诚恳地希望版权方能够理解我们的做法。盲人朋友在阅读书籍时面临着诸多困难,纸质书籍对他们来说宛如“天书”,只有将其转化为文字版,他们才能使用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正是为了助力视力障碍人士的学习与进步,期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理解。感谢!


上一篇:《东方柔性正骨传真》目录-tc书屋
下一篇:06、第三章、谈骨论筋,科学有理(下)-《东方柔性正骨传真》-tc书屋无障碍扫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