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Oriental Ultra Light Bone Setting Technique,以下简 称“柔性正骨”或“东方柔性正骨”)是一门以道家思想为指导,“辨构论治”为诊疗特色,注重人体生物力学规律,将道家丹修理法成就与骨伤医学有机结合,强调以“轻推慢移”之轻柔力量系统性整复人体筋骨结构的传统医道徒手正骨技术。
“东方柔性正骨”以现代生物力学科学为基础,从“骨结构的立体移位现象理论”出发,明确指出人体生物力学紊乱性病因理论及其所导致的“骨移位相关疾病”,揭示了隐藏在人体筋骨结构之间的诸多生物力学关系与病理生理规律。并将西医学概念下的系列骨关节退行性疾病、急(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脊柱相关疾病等诸大类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之病因及病理机制,与筋骨生物力学紊乱的具体表现一一对应起来,在病因学的生物力学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骨结构立体移位”病因理论认知下的“骨移位相关疾病”,即人体筋骨结构生物力学紊乱性疾病,是人体疾病谱中的一大疾病类别。“东方柔性正骨”对这个重要的疾病类别及其诊疗系统框架的建设提供了具有积极意义的诊疗技术工具。
在手法技术上,“东方柔性正骨”不仅细致、全面地深入到脊柱正骨(即整脊)的各个方面,更能全面、系统地解决人体躯干、四肢的骨移位相关疾患,对人体颅面骨的正骨诊疗也有着系统性的总结与较为成熟的手法技术。
上兵伐谋。力不过斤两之间的“轻推慢移”能够透筋挪骨的原因,是始终强调思路与计划的策略性。这不仅是疾病治疗的客观需要,更是临床徒手正骨技术进步的一大标志,决定了疾病治疗过程的高度安全性和疗效的快捷与稳定性。
以柔克刚的“东方柔性正骨”技术体系,源自中华道家思想及其内丹学术的理法成就,是道学丹法证悟成果在骨伤医疗领域的具体运用。这一特点,使得以“炁”为代表的人体生命能量信息系统与手法的生物力学作用在“东方柔性正骨”这一特定技术系统中有机地融合于一体。
人体生命能量信息之“炁”与手法力学之间微妙的相互关系,体现在柔性手法操作的每一个具体过程中。两者结合的程度决定了手法技术的能力与境界。“毛泰之正骨箴言”曰:“有力如推山,挪骨随‘意’观。”明确指出“意”在透筋挪骨过程中的关键与主导作用。除此以外,人体“炁”的作用与影响,还落实在医患之间无形的能量信息层面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之中。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是一种追本溯源、不断探寻多重病因链,以至于能在相应领域达成深度之本与现实之标兼顾并治的临床实用技术。“已病”与“未病”同治,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又一大临床特色,这是“东方柔性正骨”诊疗过程强调精细化、强调结构间互动关系、强调筋骨生理与病理动态的深入观察与把握、强调皮肉筋骨脉“五体”与气血之整体观的必然结果。
因此,“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既根植于以道家柔性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又强调疗法的现代医学理论与科学原理的认证支持,继承中医传统骨伤源流,一体两翼,东西汇通,有着巨大的临床实用价值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东方骨道
“东方骨道”是中华文化与东方文明高度上的筋骨生命科学。它以东方古老的道家思想、易学原理及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理论,将宇宙自然的现象与规律,比类并结合于人体筋骨生命活动,着力探讨肌肉骨骼系统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人体各大系统的生理与病理规律,强调以筋骨养生与正骨疗疾为基本与核心的医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其与东方文明成就相关方面的研究探索。
这是一个在独特人文背景下亟待发掘的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系统。
东方古老智慧引领下的生命疗愈,将由筋骨架构的躯体治疗层面,通过能量信息途径,逐渐上升到精神与灵魂疗愈的境地。“先医身,后医心,终医性命”(《医道还元》),这是“东方骨道”由筋骨而至脏腑、至身心并终达性命之清晰的前行路径,也是名之以“医道”之传统医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是“东方骨道”临证疗疾的代表性徒手医疗技术,也是“东方骨道”之筋骨养生“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东方柔性正骨技术体系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技术体系由“东方柔性正骨技术”和“东方柔性理筋技术”两大系统构成。
“东方柔性正骨技术”包括“指推技术系列”和“掌压技术系列”。
“指推技术系列”包括了“静态指推系列”“动态指推系列”“整体结构形变手法”和“摸骨整复技术”等不同层次的柔性正骨技术,这是“东方柔性正骨技术”的核心与主体。
“掌压技术系列”包括“静态掌压”与“动态掌压”两大类方法。具体的技术上手与进阶程序又可细分为“掌拨脊筋法”“掌压闪桥法”和“掌压离合法”。
“东方柔性理筋技术”则有抻筋、抚筋、送筋、展筋、捏筋及捏皮囊等系列软组织手法技术。
从手法作用的人体部位来划分,“东方柔性正骨”技术系列可分为“骨盆精细矫正技术”“颅面骨整复技术”“寰枕—颈椎技术”“胸椎与肋笼技术”“腰骶尾椎技术”“全脊柱曲序的整体调整技术”“上肢技术”和“下肢技术”等涉及全身各个部位的全系列手法正骨、理筋技术。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根本性技术能力与境界的划分,有“形而下”的“生物力学模式”和“形而上”的“能量信息模式”两个不同的境域。“生物力学模式”为当下临证疗疾的主体手法模式;“能量信息模式”则是在“生物力学模式”主导下的手法操作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的能量信息层面的疗愈模式。“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体系中的任一手法技术操作过程中,均始终包含着这两方面层次的内容,只是在不同的技能阶段侧重面有所不同。技术阶次在本质与作用主体上的跃升,则由“生物力学模式”出发,逐渐向“能量信息模式”转化、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生物力学模式”与“能量信息模式”两大境域,是“东方柔性正骨”学人们需要投入毕生的精力不断深入去了解、认知并实践、体悟的手法能力及作用效应。这两大模式均以临床疗愈效应为检验的客观标准。
东方柔性正骨总诀 总纲
悉心软硬结构,洞察力学变化,把握传变规律,理法东西通达。
“东方柔性正骨生物力学模式”关注的对象以人体有形之筋骨结构为主,侧重于对以生物力学紊乱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特定大类疾病的观察与诊疗,故其病因病机分析的核心要点,围绕人体筋骨结构及其生物力学表现展开。
除了物质存在,格物的对象离不开人体结构空间。人体空间的架构、维系与运作的学问,是人体筋骨生命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主体内容之一。
直面人体筋骨结构,精心研究、探讨其生物力学现象与规律,发现并探索现代医学概念下的相关疾病与筋骨结构紊乱病因之间的关系规律,安全、高效地解决人体肌肉骨骼系统诸多的临床疑难,这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探索的核心与发展的方向。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指导思想和技艺方法,展现出东方的人文特色,这并非表演艺术所需要的夸张。如果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宇宙自然规律的认知及其对正骨医学的指导,如果没有施术者心性与神气的参与,以绵绵之力透筋挪骨的正骨技艺恐怕难以实现。
诊疗特色贯通东、西方医学,传统与现代医学的理论方法在“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中兼容并蓄,人文与科学相得益彰。
一切以揭示疾病真相及达成安全、高效、稳定的临床疗效为目标,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这是所有医学体系共同的努力方向。
融通东方、西方,这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永葆青春的良方。行为总则
老子《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骨为刚为阳,筋为柔为阴。筋骨即是一对阴阳,是阴阳概念在人体结构上的具体表现。
《太平经》曰:“阴阳者,要在中和。”《淮南子》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老子想尔注》亦云:“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
中和者,“中正”以为“和”,“守中致和”是也。
“守中致和”,是弥纶天地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与行为的总体规则,也是人体小宇宙希冀保持或达成之结构生理的平衡与和谐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道非偏物,用必在中。··借彼中道之药,以破两边之病。”(李荣《老子注》)“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对人体结构的人为干预,不是、也不可能创造任何新结构或新功能,而是全力恢复并保守人体原本就有的自然、中和之结构与功能状态。
在人体物质结构、人体结构空间以及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均处于自然、中和、协调之本来面貌时,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运行、自动调节与自我疗愈等生命机制便能正常展开。守筋骨结构之“中”,方能致脏腑功能之“和”。
任应秋在《刘寿山正骨经验》序言中说:“操手法之精巧者,术后即能愈其多半,无待于药石。”
因此,以筋骨结构空间还原、脏器组织力学环境良好、筋骨线位对合协调、筋骨运动同步和谐为内容和目标的“守中致和”,便成为“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行为总则,为骨道有形之准绳。
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道德经》)“东方柔性正骨”之真传,于此尽矣。
毛泰之正骨箴言
骨道至简,结构还原。守中致和,各安其所。
《医道还元》曰:“以药物之性情,契合乎内脏之性情,削其太过,益其不及,使之归于中和,无偏无当自然化成,可以永贞。”
《尚书·大禹谟》中记载着中华民族“十六字传心法要”:“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子思在《中庸》中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认为“致中和”是天地宇宙生成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将儒家的中和观定位到了无上的地位。唐代孔颖达疏《礼记正义》曰:“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由此可知,“守中致和”不仅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之行为准则,也是中医学祛病疗疾的总则纲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儒道文化奉为圭臬的“中和之道”。
至道不繁,骨道至简。
只是,越简单的东西可能越不容易把握,也就越不容易使人生信。故骨道虽言至简易知,亦必明晰人体复杂多端的生理及病理变化于临证之先,并能自如应手,于健顺处方得其效验,慎勿轻言“简易”也。
行动理念
《道德经》曰:“反者道之动。”
任何事物都包含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趋势规律。正常状态的人体筋骨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有着发生紊乱的机会和可能。反过来,紊乱的筋骨结构同样有着向正常状态回归的趋势。
而一旦出现了违背自然规律的事物或现象,就是人们应该有所行动的信号。
纠正、调整紊乱异常的状态,回归道之中和,亦为“反”义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言“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可见逆向治疗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正治法则。
在骨折、脱白及骨移位整复过程中,手法操作总的方向和目标是“逆顺颠倒”以“致中和”。反其道而行之,反“反”则复。即顺其骨移位方向逆向操作,可归复原位。
因此,“反者道之动”于柔性正骨临证诊疗的具体意义,不仅可以理解为筋骨结构状态之正常与紊乱这一对矛盾相互转化的现实性及其客观规律性,也同时告诉了我们正骨出手的信号与时机,并明确指出了治疗行动的“反”之法则。
东方柔性正骨总诀
1.总诀
闭目冥心,回光朗照;人天合一,内外昭昭说骨论要,无有妙窍;错旋壅变,逆顺颠倒移骨送筋,层应微绕;纤指缓进,悦动相邀。撤领整纠,大有之德;挫锐解纷,一元在抱。骨脉筋肉,气血贵娇;证构病辨,药辅手到。手随心动,意得形渺;若即若离,不依不饶。宗旨所在,丹易黄老;阴阳和合,坤乾泰交。东方骨道,形神俱妙;水柔善下,卑自登高。
2.总诀释义
东方柔性正骨,得神以统御筋骨之术也。
神者,宇宙人生之主宰、万物运行之法则是也。
得神,为医者疗疾祛病之始,柔性正骨肇发之端。神敛气聚,精神贯注,则病患之筋骨可约可束。医之得神,全在受物以虚、摄神以归。故冥心而感召,回光以固摄,朗照以全妙用。
无欲得意,能观筋骨动移及气运变化之生命奥妙;有欲视物,以智临事,可视形体外在之皮肉器窍,明人体物质构造机制。故老氏之有欲、无欲,“载营魄”“抱一”,于徒手正骨而言,皆在乎元神之得失。不以目视,而以神遇。有神无神,其统筋御骨之能力与境界泾渭分明。疏失于神,则柔性正骨之根基荡然无存。
骨道总诀开篇,未述筋骨生理与手法机巧,而直引丹修明言,不唯穷理尽性,更为手法操持之具体行为要求,其意深深。
性命丹修,乃颠倒之术、全神之学,宇宙人生大明之道。神明,则手摸心会,筋骨之变移逆顺,历历胜在于目。筋骨往来,错综复杂,层次参差,微绕繁复。然筋骨陈列,貌似纷乱多端,实则秩序井然,参差而级次各有所系。审物不迷,性住神回,法自手出。
欲以纤纤手指挪骨送筋,“悦动相邀”之易卦“随”性,于此彰显妙用。相约而动,欣悦以行。推随互应,亲亲以归,安有疑障而碍之乎!
东方骨道从柔性原则出发,行事解纷,挫锐疗疾,始终固守一元“中和”。守中致和,枢机健运。阴阳氤氲交感,筋骨互用,生机泰然。
柔性正骨擎《易》之“大有”旗帜,秉承大中至正、亲和诚信品德,乾健内心。坤柔外应,采“撤、领、整、纠”之行动谋略,统筹阴阳骨肉,兼顾筋脉气血,辨构、辨证、辨病三辨并治。“以一已之卷舒”,得药石之佐助,“正其斜”而“完其阙”,离合位复,化干戈为玉帛。骨道精粹,或备于斯。
徒手柔性医技,心之于神,神之于气,气之于力,力之于筋骨移行,境界所在,元神为之主。无为而无不为。神御气,气御力,而筋骨动移之力,依从慈悲、亲和之性。其刚柔宛转之玄奥,以其若离若即之势,尽在有意无意之间。
是故,东方骨道之求形全神,各有工夫。全面、透彻地诠释并把握“东方柔性正骨”之精髓要义,必须要以中华文明高度上的视野与境界,大易、岐黄与老聃、炉火并参。
而高深莫测的,莫过于“善下”之“上善”之道。人居卑地,动辄向上。
3.整体口诀
东方柔性正骨整体口诀:
正骨易,独孤难成器。皮肉筋骨并血气,路路分明看仔细。
人体构造复杂,承接精密,有着奇妙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皮、肉、筋、骨、脉,为《黄帝内经》中《灵枢·根结》所述之“五体”。“五体”由外至内,其功能各不相同,但相互间密切协作、互为支持,合同为一而成就人之架构整体。
因此,认知人体生理病理,于上下、内外之脏器组织,固不能割裂对待。
陆师道在明代薛己《正体类要》序言中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之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薛己在《正体类要》中亦曰:“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荣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寿山老先生常言:“伤虽自于外,病已及于里;伤虽在于筋骨,病已及于气血。故治外伤,当明内损;治疗筋骨,当虑气血。”(《刘寿山正骨经验》)当代以道家正骨著称的李同生亦常告诫后学,作为骨伤科医师,“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诸脉理、四诊八纲哉”(《道家伤科李同生》)。
骨伤医学所涉疾病复杂多样,症状与体征表现各不相同。不同的疾病在症状表现上虽然相同或相似,但其病因病机却可能千差万别,不会单单只是一个物理性的骨移位就能简单地涵盖所有。
即便经过诊断分析,确定为骨结构病理性移位病因所主导的“骨移位相关疾病”,也会由于人体结构与功能之整体互应,在相关脏腑、气血等方面继发病理影响。
于中医学而言,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内伤,以及瘀血、痰饮诸病理产物等等病因,是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主导因素。人体筋骨系统之病理状态的发生发展,与此内外病因之关系,不无密切。暴力外伤之骨折、脱白以外,中医痹证、痿证、筋伤、骨病及诸虚损性疾病等等,皆可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内外病因对人体筋骨结构本身及其所提供之空间状态的重要影响。
因此,客观分析病因病机,全面、系统地诊查疾病,必然会涉及人体生理系统与病理表现的方方面面,“皮肉筋骨并血气,路路分明看仔细”自然成为临证诊疗之不二法则。
骨伤正骨疗法,无论门派,均应遵循医学科学的规律。
柔性正骨技术特征
一门技术要贴上“柔性”的标签,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老子在2500年前就已经发出无奈的感慨。
明代王守仁之“阳明心学”倡“知行合一”。其现实意义,尤其显著地摆在了“柔性正骨”学人面前。“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王守仁《答顾东桥书》)只有在具体的技术行为中真正做到“柔性”,才能表明其“柔性”之所是。手上做不出来,行为中贯彻不了,纵然贴上“柔性”的时髦标签,也只能表明其所不是。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自它诞生的那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在经受“柔”之无止境的检验。技术本身在检视,同行们在审思,患者们在感知,“东方柔性正骨”传承与学习者们也随时进行着实践与慎查反思。
名符其实,精神乃治。
技术特征
1.西方手法技术特征“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有着独特、完整的技术特征,其观念认知、操作技法与世界众多正骨技术均有显著不同。
在西方,手法力学疗法总体可分为冲击技术(thrust techniques)和非冲击技术(non-thrusting techniques)两大类。
西方冲击类手法正骨技术的技术特征:
HVLA—Thrust(高速—低幅—冲压)
美式按摩疗法chiropractic(或称美式整脊)为西方冲击类手法正骨技术代表之一。
美式按摩疗法chiropractic 要求操作者以极快的速度冲压标的骨结构,但同时要求标的骨结构被动移动的幅度要很小。
非冲击类手法正骨技术,包括正骨技术和软组织技术等多种西方手法技术。其中代表性的正骨技术之一为关节松动术(mobillization techniques),其技 术特征为HALV(高幅度—低速度)。
H:high,高的;V:velocity,速度;L:low,低的;A:amplitude,幅度;glide:滑移; thrust:冲压。
2.“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技术特征“东方柔性正骨疗法”若以上述西方手法分类标准而言,则归属于非冲击技术大类。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技术特征:
LVHA—Glide(低速—高幅—滑移)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手法正骨技术,是使标的骨结构缓慢、均匀地以低速(low velocity)被动移动。而标的骨结构被动移动的幅度可以很高(highamplitude),不必然是微调。标的骨结构受力后以滑移(glide)的运动方式进行被动蠕移(creep)。
以中华文化的表达方式而言,“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4个字——轻推慢移。
《庄子·天道》曰:“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在“不徐不疾”“有数存焉于其间”的行动过程中,诞生了中华文化之“得心应手”的心法总结。
全真典籍《重阳祖师修仙了性秘诀》曰:“缓缓而抽添水火,微微而调息真功。”《庄子·大宗师》所描述的“真人之息以踵”的踵息(或称胎息)境界,便是这“缓缓”“微微”之丹法真功的直接成就。
由此可知、“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活水源泉,可直上而追溯至道家老庄先哲及丹家境界。得心应手的智慧与缓缓而行、微微而动的丹火精髓,被创造性地融通、运用于手法正骨技术之中,“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独具特色的原创内核由此成形。
从表面上看,“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技术特征与西方关节松动术的技术特征性质相似而属同一大类技术,但是,除了在西医学及生物力学科学的部分认知以外,“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所涉及的丹、易、黄、老等哲学理论与其思想境界、道学文化背景、手法操作的策略性程序、明确的“以柔克刚”“缓缓而行”的柔性动力原则,以及对人体生物力学与疾病关系规律的深入探索等等诸多方面,明显地表现出与西方力学疗法之间的差异。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技术特征虽然可以描述为LVHA—Glide(低速—高幅—滑移),但其操作时的用力模式、发力方式及其劲道要求与美式按摩疗法chiropractic 有着显著的不同,与其技术特征 HVLA—Thrust(高速—低幅—冲压) 正好相反、相对。
来自东、西方不同地域的手法技术体系,因其背景文化的差异,虽有交叉,更有不同,各具特色。
版权声明:
欢迎阅读由 tc 书屋扫描的《东方柔性正骨传真》。本书由小 tc 购得正版后进行扫描,扫描的初衷纯粹是为了方便盲人朋友了解和阅读此书。
在扫描过程中,我们移除了书中的图片,仅保留文字内容。这是考虑到对于盲人用户而言,图片无法为他们提供有效信息,而文字才是能够借助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的关键部分。
若你希望获取本书的完整内容,建议购买正版书籍。我们深知版权的重要性,若我们的这一行为不慎侵害了版权方的权益,请第一时间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定会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在此,诚恳地希望版权方能够理解我们的做法。盲人朋友在阅读书籍时面临着诸多困难,纸质书籍对他们来说宛如“天书”,只有将其转化为文字版,他们才能使用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正是为了助力视力障碍人士的学习与进步,期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理解。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