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法诀的综合运用
上述四大程序法诀贯穿于每一次柔性正骨治疗的全过程。
患者骨结构的病理性移位,常常是涉及多个骨节段的整体性移位,很少是单单某一个骨节偏离原位的状态。从骨移位的多种病理模型,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一状况。
柔性正骨四大程序法诀中的任何单一法诀,虽然都可以单独进行运用,但当其独当一面时,均难以全面应对彻底消除病因链的要求。四大法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机联系而不可分割。
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调配四大程序法诀,统筹兼顾、综合运用,可本标兼得,不仅疗效迅捷,更重要的是可以有着稳定的长效表现。
柔性正骨四大法诀,体现着“东方柔性正骨”鲜明的整体观。这种整体观,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性概念,而是指导并贯穿于手法正骨具体操作过程的始终。柔性正骨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是在这一整体观的指导下进行的,都有着局部与整体的综合性考量。
筋骨之链及其互调 骨链、筋链与筋骨链
“东方柔性正骨”强调系统性正骨,离不开对骨链、筋链及筋骨链之人体筋骨三链的并治同调。筋骨三链概念的核心,是把人体筋骨结构的整体观念落地,把理论落实在临证具体的诊疗过程之中。在诊断时从这个视角着眼,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同样也是从这里下手。
1.骨链人体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连接。
人体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连接的排列结构,我们称之为“骨链”。
骨链是支撑人体空间架构的主体结构,骨与骨之间的刚性作用力可以通过骨链进行传递。人体重力会沿着躯体四肢的纵向骨链向下传递,而人体支撑(承重)力会反过来,沿着躯体四肢的纵向骨链向上传递。外力作用于人体局部骨结构之后,其作用力也会朝着力作用的方向,沿骨链向远端传递。
立足于观察与分析骨结构在受到内、外力作用后的生理与病理表现,以及力在骨链中传递的过程及结果,是“东方柔性正骨”诊疗筋骨疾患的基本着眼点与出发点。
传统中医正骨的“错骨缝”理论,所看到的错骨缝,是在异常力传递途中,在力所经过关节处导致的一个局部异常力学结构表现,这并非异常力传递过程与效应的全部。如果这个力继续向前传递,会不会在下一个关节处继续发生“错骨缝”?这个观念和观察有没有出现,决定了正骨疗法继续进步的机会和可能。
2.筋链狭义的筋链,通常单指深浅筋膜、脏壁膜及其移行结构之间直接的相互连接关系。
从概念而言,筋链不涉及与骨结构之间的关系,而是以筋膜间、筋膜与其移行结构之间的力学联系为主。
所以,筋链既有浅筋膜间的广泛联系,也有深筋膜之间的密切关系,更有深浅筋膜及其移行结构、深入内脏的网膜结构间的综合关联。
广义的筋链即软组织链,泛指所有软组织结构之间的直接与间接力学关系,包括肌肉、肌腱、深浅筋膜、韧带、脊膜、脑膜、滑膜、关节囊、脏膜、壁膜、网膜,以及神经、血管、淋巴管等所有软组织结构。由于包括脏器在内的人体组织结构绝大部分都被筋膜所全包或半包,因而筋链的内在联系就无法独自在单一层面的筋膜之间完成,而一定会涉及与筋膜相关的所有其他组织器官。
筋膜在临证时的意义,除了其与人体所有结构联系的广泛性以外,更重要的是筋膜结构伸缩能力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恰恰是筋膜功能表现的精彩之处。
筋链的概念虽然从表面上看不涉及与骨结构之间的关系,但是,稍微深入一点就会发现,随着浅筋膜到深筋膜的深入,筋链会最后止于骨膜。对这一点的认知,使正骨疗法实践者们开始更深入地关注筋骨联系,而不仅仅是骨骼肌与骨结构在附着点上的局部连接关系。
而即使是单纯的浅筋膜链概念,在临床上也有着非常现实的临床意义。同一浅筋膜上的不同区域,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存在着张力不均衡的现象,并可能引发相关症状与疾病。筋膜网络深入内脏,更可能与内脏功能紧密相关。
筋膜损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软组织损伤类型。对于软组织损伤的基本概念,我们需要从过去骨骼肌肌纤维损伤的认知,转换、精细到筋膜层面上来。
筋膜与内脏的关系,尤其是手法疗法在该领域运用的机会和空间,需要我们在临床上深入去观察、研究,这个领域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进行。
3.筋骨链狭义筋骨链指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附着于骨结构上的软组织与骨结构之间的生物力学关系。
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结构的收缩或被牵拉,会影响其所附着骨结构的应力状态,甚至导致该骨结构发生移位;反过来,当骨结构发生移位时,也会牵拉附着其上的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所有软组织而导致其应力异常,进而发生软组织结构形态、位置分布与功能状态的变化。这部分内容,在正骨原理一章我们已经有了初步探讨。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广义筋骨链概念,总括了骨链、筋链及狭义筋骨链在内的所有筋骨关系,涉及骨与骨之间、软组织与软组织之间、软组织与骨之间等所有软硬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的关系。这是“东方柔性正骨”的广阔视野所决定的,不能局限地认知。筋骨间的结构关系是复杂的,因其固有的客观存在而不会改变。
广义筋骨链概念,是所有正骨疗法需要正面面对的主体结构,也是“东方柔性正骨”之病因病机理论及筋骨互调手法技术的结构性依据所在。
对人体筋骨结构及功能认知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从根本上决定了不同正骨流派的技术与临床特色,这也正是不同正骨流派形成的重要依据之一。
结构相应与结构锁
1.结构当位结构处于正常位置时的中和力学状态即为当位。
如足弓当位,表示足弓处于不高不低的正常中和状态。膝部当位,则表示膝关节没有处于过伸或屈曲、或内翻或外翻的中心偏位状态。
2.结构乘承结构乘承,指上下相邻结构间的力学关系。上位结构为“乘”,下位结构为“承”。
“高以下为基。”处于乘承关系的上下相邻结构发生相对移位时,通常是以下承结构为坐标原点,上乘结构相对于下承结构发生移位。
3.结构相应道宜相应。
“结构相应”是指在人体软硬结构链上发生的结构间力学作用的顺应性相互影响与依赖的过程与关系。
骨骼肌附着于骨结构。骨骼肌的收缩,必将牵拉其附着的骨结构,使其出现向肌肉拉力方向移动的趋势或过程。
动力肌在神经信号的指令和控制下进行收缩(拮抗肌同时舒张).牵拉其止点处附着的骨结构,使该骨结构发生以其近端关节为原点、骨结构长轴为杠杆、沿关节面进行的运动,便形成人体肢体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构成肢体的骨与周围结构同步、协调移动。
若肌肉收缩时,拉动其止点所附着的骨结构发生运动,但不是以其近端关节为原点,或出现偏离关节面正常轴向的运动,或主动向特定方向改变骨结构与周围结构间的相对位置状态,都会导致骨移动。
相应即是顺应,是受力结构对应力的顺应性反应。“悦动相邀”“亲亲以归”即是相应的顺应表现。该顺应性反应的结果,可能是达成生理状态下力学结构的动态平衡效应,也可能出现病理状态下的力学结构失衡。
不相应则多表现为局部结构的应力异常,你欲行而我欲止,便是你我之间的不相应。结构间的不相应,是相关症状或疾病发生的直接病理基础之一。
4.结构的多级相应结构的多级相应,是“东方骨道”之柔性正骨总诀中“层应徼绕”的具体内涵之一。
结构的多级相应是指从下肢的足弓、膝、骨盆,到躯干的腰曲、胸曲到颈曲等纵向结构的曲度、或屈曲状态、或前倾后仰等位置与功能状态之间交互存在、错综复杂、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局部与整体性筋骨力学关系。
这种多级结构间的筋骨力学关系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不遗余力地去探索、把握并灵活运用这些特定的力学关系规律,在临证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通过足弓大小与骨盆的位置状态的多种组合来判断膝部应力正常与否及其病理性力学形态,并且也常常通过足弓及骨盆的调整来达成膝部力学结构的改善和平衡。
“脊柱有曲,三弯互移。”在脊柱的颈、胸、腰椎生理曲度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规律。若要顺利达成脊柱某区段生理曲度的调整,必须要注意脊柱其他区段曲度的存在状态,并能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在腰曲的调整中,除了应与颈曲、胸曲之间的关系适应以外,还必须与骨盆的位置状态相配合。而相关各结构的位置向何方调整、调整的幅度如何把握,以及调整的稳定性如何控制,必须要考虑从股骨、骨盆到颈曲诸结构的局部与整体力学关系。若更能以足弓为配合,并注意到膝部的屈伸状态,则“结构多级相应”之理明矣。
结构多级相应关系的实现,不仅涉及力在骨链中的传递过程,更涉及筋骨链中软硬结构之间丝丝入扣、缜密无遗的密切关系。这些关系的核心基础及主导,便是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运动系统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将揭示其中奥秘。
“相应”的观点与视线,若欲深入,则可由人体内在结构层面之相应,逐渐拓展至躯体内外相应、结构与功能相应、信念与行为相应,乃至于人体小宇宙与社会及自然环境之大宇宙的相应等层面,人体生命奥秘的探索便由此逐渐展开。
5.结构锁指目标骨结构的特定位置状态会因受到某个关联结构特定方向上力的作用而处于相对稳定、被锁定制动的状态。该关联结构可能是相邻的骨结构,也可能是相连接的软组织。该目标骨结构所受的作用力可能来自相邻结构,也可能来自所关联的骨链或筋骨链上远处的结构。
结构锁的实质,是利用结构相应规律来控制相关骨结构的位置状态,以满足结构的稳定性需求。
结构锁通常相邻存在,软硬相互为用,动静相因。
结构锁可因其作用途径分为“轱辘锁”和“关节锁”。轱辘锁的本质是以骨制筋再制骨,关节锁则是以骨制骨。
如股骨内外旋转的不同状态,对骨盆前倾后仰的调控构成“轱辘锁”;髋骨前倾角度大小的调节对骶椎点头或仰头状态起到“关节锁”的作用。
6.筋骨移动不配套状态人体筋骨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出现局部或整体性软组织与骨结构移动不同步、不协调的状态,是骨伤科临床上常见的引发疼痛症状的病理表现与其机制之一。
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的重点,是在手法整复过程中出现的医源性筋骨移动不配套现象。
骨链、筋膜链、筋骨链等不仅在其链条之内存在着各结构协调、协同的关系,在各链条之间,也存在着链条间结构的协同、调和关系。
骨结构位置在调移恢复时,原本处于高度黏滞性病理状态的肌筋膜等软组织必须得到松解而与之协调、配套,若不能配套就可能会出现相应症状。
骨结构归位、关节间隙增大后、相应神经根、干活动伸展的长度需要与之配合,若由于粘连、卡压而不能随之伸展、滑移,则该神经根或干将会因其所受张力过大而出现相应部位的不适、疼痛或其他相关症状。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性问题,而是在正骨实践中迟早会遇到的现象。前言送筋、展筋与放线,其现实的临床意义即是在此。
这一特定变化过程,是骨结构力传递现象的进一步延伸。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结构间力的传递,不仅会在骨结构间进行,更会在与骨结构发生联系的相关其他结构上发生作用,进而引起一系列相关空间力学环境的变化。
版权声明:
欢迎阅读由 tc 书屋扫描的《东方柔性正骨传真》。本书由小 tc 购得正版后进行扫描,扫描的初衷纯粹是为了方便盲人朋友了解和阅读此书。
在扫描过程中,我们移除了书中的图片,仅保留文字内容。这是考虑到对于盲人用户而言,图片无法为他们提供有效信息,而文字才是能够借助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的关键部分。
若你希望获取本书的完整内容,建议购买正版书籍。我们深知版权的重要性,若我们的这一行为不慎侵害了版权方的权益,请第一时间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定会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在此,诚恳地希望版权方能够理解我们的做法。盲人朋友在阅读书籍时面临着诸多困难,纸质书籍对他们来说宛如“天书”,只有将其转化为文字版,他们才能使用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正是为了助力视力障碍人士的学习与进步,期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理解。感谢!